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永恒主题。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化进程,对于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强国力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肩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也承担着组织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三个课堂”,注重在教育引导、文化涵育、实践养成上用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落地见效。
注重教育引导,讲深讲透讲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课堂”,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其最大优势在于有专业教师的组织和讲授,并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进度,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大思政课”,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讲好这样一门时间跨度大、空间辐射广、要素结构复杂的“大思政课”,尤其需要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基础上,透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大视野,讲出爱国主义的历史厚度与理论深度。因此,高校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要开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师用专业视角讲好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要讲出深度。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素的情感,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之中。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成为精通专业的“经师”、涵养德行的“人师”,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教育学生,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握事物本质、把准时代脉搏,既扎根于本国实际的深厚土壤,也在观察世界中博采众长。要讲透学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根据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加强课程开发,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全过程。同时,更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讲明白“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使学生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进而学懂弄通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的道理。要讲明法度。爱国主义不仅是“软性”的道德规范,也是“刚性”的法律规范。深入解读阐释宪法、爱国主义教育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让学生意识到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义务,一旦突破红线底线,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注重文化涵育,加强文化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第二课堂”。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校园课外文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舞台,在文化塑造、氛围熏陶、素质拓展方面具有显著育人成效。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做到以文化人、以情感人。高校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文化滋润学生心灵,涵育爱国主义情感。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品格,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利用校史中的红色资源,以红色基因传承学校魂脉;挖掘好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积淀、精神气质,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根脉;做好校名、校徽、校训、校歌、校旗等形象标识建设解读、宣传推广,以先进文化传承学校血脉。要丰富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民族风情展、“同唱一首歌”等活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交流交融;开展经典诵读、书画大赛、民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依托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缅怀先烈等活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激发奋进力量。要加强正面宣传,提升校园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校园媒体管理,严格信息审核发布,建立新媒体矩阵联盟,把牢意识形态正确方向;制作短视频、动画短片等富有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精品;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向身边榜样学习,让正能量充盈校园网络。
注重实践养成,激发建功热情,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的“第三课堂”,是高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学生躬身实践,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在实践体验中升华爱国意识。要用好红色资源。广泛组织学生到纪念馆、红色旧址、博物馆、科技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研学活动,建立实践育人基地,通过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体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开展致敬英烈实践活动,通过讲英烈故事、宣传英烈事迹、关爱英烈家属等方式,弘扬英烈精神。要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寒暑假期间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一线,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主法治、文教体育、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要激发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振兴杯”等科技创新赛事,参与学术交流研讨及重大科研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突破“卡脖子”难题、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中激发爱国情怀,积蓄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