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防不立,善教得民心。”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和全民国防意识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国防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国防教育的法规文件,实现了国防教育有法可依,开展活动施教有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内外因素更加复杂,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围堵遏制打压,世界局部冲突不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持续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崇军尚武的思想观念,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汇聚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教育理念上,由行政命令向依法实施转变。以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样的理念看待国防教育,事关我们塑造什么样的民族精神、汇聚什么样的国家力量、决定什么样的前途走向。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承平日久,一些人的国防观念、忧患意识有所淡化,有的领导干部对国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些职能部门不愿意主动承担国防教育职责,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防教育的深入普及。对此,要转变单纯靠行政命令的国防动员方法,培塑法贵必行的国防教育法治理念,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法规,细化和压实军地有关部门国防教育职责任务,规范各类人员国防教育的具体落实措施,明确具体内容、组教方法、教育目标、教学时间和检验标准等,确保国防教育有章可循、责任到人、落地落实。
在教育对象上,由个体教育向全民教育转变。进入新时代,国防教育的全民性、全域性、全程性日益突显,具有面向全民、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特点,涉及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才能营造良好的国防教育环境氛围。要从过去依靠个体自觉向抓全民教育转变,积极探索健全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家庭“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着眼教育对象、地域、时间、内容、手段全覆盖,充分发挥党管武装优势抓好国防教育,着力提升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和履行国防建设的职责能力。抓好学校教育这个基础,建好用好学校教育阵地,把学校国防教育与兵役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扎实组织学生开展军训工作,深入推广国防教育进学校工作,大力培育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防意识。抓好社会群体这个大头,结合工作岗位、生产生活规律、地域特点和民风民俗等开展国防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素养。抓好军队人员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这个重点,组织他们带头参加国防教育、带头履行国防义务,增强投身国防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发挥好表率和辐射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由单纯提高政治觉悟向提升全民国防综合素养转变。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涵盖的范围更加广阔,国家间较量对抗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包括传统的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国土安全,还包括信息、文化、能源等领域的安全。要在守正创新中提升国防教育内容的影响力,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抓好红色基因传承、国防知识普及、国防技能训练等传统教育基础上,将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生动实践充实进去,传播时代声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军营新貌。在提高全民政治觉悟的同时,紧跟形势扩充教育内容,既关注国家安全利益,也关注国家发展利益,及时宣传科技、网络、金融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的信息,注重紧跟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军事斗争准备态势、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用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受众拓宽思维视野。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教育内容的沉浸感,充分挖掘整合退役军人、军事爱好者等国防教育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组建各种军事兴趣类社团,开展野战生存、兵棋推演、识图用图等活动,不断提升受众的军事素养。
在教育路径上,由传统运动式向综合运用现代方法手段转变。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人们精神文化追求日益丰富的今天,要使国防教育走心入脑,必须转变过去运动式抓国防教育方式,探索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注重靠科技赋能,发挥信息网络优势,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开发国防教育新平台,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国防教育矩阵。注重用精品牵引,坚持把革命传统故事、战斗英雄故事等嵌入动漫、美术等多元传播渠道,推出更多体现爱国强军、献身国防的文艺影视精品力作,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来引起受众共鸣。注重靠特色深化,统筹用好驻地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和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防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配套的全民国防教育基地,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提供基础支撑;打造全民国防教育特色品牌,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国防教育的体验性、互动性、实效性。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